《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党委副书记、校长罗兵教授的
理论文章: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1 浏览量:0

2025年4月21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04版刊发党委副书记、校长罗兵教授的理论文章《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文如下: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时强调,优化营商环境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抓改革打通堵点卡点


有研究机构2024年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企业希望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和解读,说明现有政策在执行和落地上存在一定的“空转”问题。总体上看,基本可以归纳和总结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改革举措碎片化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存在政策交叉重叠,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妨碍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行业审批“体外循环”“数据孤岛”等问题尚未根治,企业重复提交材料、审批周期较长。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抓大放小、重外轻内”的思想仍然存在,惠企政策主要针对龙头、高端创新企业,不利于政策红利的转化落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不完善,高风险债券等产品市场难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充分直接的融资渠道。


二是政策执行选择性“又添新痕”。横向上看,民营经济的政策分散于财税、国土、司法、商务、工信等多个部门,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红利“承接弱”。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虽已全面推行,但实践中的落实效果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环保、土地政策频繁调整增加了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叠加执法产生了一些监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有所缓释,但拖欠企业账款、征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仍有发生,不利于企业家安全感提升和民企信心树立。


破解上述困局,需要重点推动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以产权保护制度化建设稳定社会预期,建立全国统一的隐性壁垒破除机制,强化执法监督。二是深化金融改革,加强融资创新与要素支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开发细分领域专项信贷产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三是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加强舆论引导,明确“两个毫不动摇”政策基调,从社会舆论、法治环境、制度建设等多维度弘扬企业家精神。


抓教育要做好四个主动转变


要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就要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做好“四个主动转变”。


一是工作方法主动向“数字赋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的重要论断。在复杂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在用好“深、实、细、准、效”的调研五字诀的同时,还要让干部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要通过教育强化干部获取、分析和运用数据的意识,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企业需求与惠企政策匹配的精准度,实现“数据驱动—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的良性循环。


二是工作作风主动向“主动服务”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干部作风直接影响企业感知的营商环境温度,要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优化,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此,应通过教育进一步强化干部“服务即责任”的认知与教育,通过制度约束与场景化体验重塑干部角色定位,将服务意识内化为行动自觉、将服务升维为价值共创。


三是工作纪律主动向“规范透明”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切实加强纪律建设,树立了好干部标准和正确用人导向。政策千万条,落地第一条,要多措并举强化廉政教育,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通过“身边事”警示教育片、廉政基地沉浸式学习等方式,强化“红线意识”、治理“庸懒散软、吃拿卡要”,坚决防止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的事件发生。


四是工作态度主动向“价值创造”转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干部态度会影响政策落地深度。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将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干部摆脱“应付考核”心态,激发干部“敢为善为”的内生动力。引导领导干部真抓实干、解决问题,主动创新工作方式,让政策“白纸黑字”转化为企业“真金白银”。



图文来源:党委宣传部

一审:金梦薇

二审:周 围

三审:苟先茂


Copyright © 2018贵州商学院    |   黔ICP备17008352号-1   |   贵公网安备 52011302004281号   |   本站仅支持IE8以上浏览器访问

邮编:550014   |         校址: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二十六大道1号   联系电话:0851-84871536

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