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数字赋能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物流行业诸如即时配送、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产生。通过多次的教学研讨以及企业调研发现,智慧物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发展方向的变化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专业能力,员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编程能力和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工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必将会成为未来企业招聘物流毕业生的重要筛选条件。因此,面对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提出,需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传统物流管理相融合,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数据素养和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提出实施“以课程资源为基础,教学体系转型升级;以学科竞赛为方法,激发师生‘教’‘学’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课程资源为基础,教学体系转型升级
1.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专业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将专业课程学习资料全部上传至学习通平台,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访问研究下一步教学内容,明晰课程教学进度;课中实时记录要点,快速定位教学内容;课后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访问复习课程内容。同时,构建专业课程知识图谱,强化知识关联,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支撑。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仅使得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离,打破以往学习只能依托纸质书本、教师板书的局限,而且能够灵活适应学生的学习任务排序,增加学生课余自由支配时间,从而调整自主学习步骤,把握个人学习方向。
图1 物流管理专业SPOC展示(部分)
图2 专业主干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知识图谱展示
2.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课程,推动教学体系转型升级
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课程与传统物流管理课程,在详细考虑教学计划可行性和人才培养定位下,在通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加入基于软件辅助的编程课程、数据分析课程。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管理能力为侧重点的文科专业,多数学生并没有扎实的编程和数学基础,因此,编入教学计划的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课程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为主,如在通识必修课中增加Python应用基础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基于Flexsim的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在专业实践中增加基于EXCEL的物流数据分析实验课程等软件工具应用课程;同时,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市场调查与分析、数字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思维。
图 3 《物流数据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展示(1)
图4 《物流数据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展示(2)
图5 《物流数据分析实验》学生成果展示
3.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软件实操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开设《仓储业务管理实验》、《运输业务管理实验》虚拟仿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中仓储业务、运输业务的运作环境与流程。
图 6 《仓储业务管理实验》操作截图
同时,在《仓储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理论课中增加课内实践学时,通过对虚拟仿真实验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仓储系统布置等参数处理的方法,掌握仓储系统仿真建模及优化方法。最终达到提升独立、创新地解决涉及信息技术及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多学科领域复杂系统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图 7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内实践学生成果截图
(二)以学科竞赛为方法,激发师生“教”“学”活力
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激发师生“教”“学”活力的利器。
对于教师,鼓励教师将“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供应链大赛”等学科竞赛内容应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在激发课堂活力的同时提升教师信息工具应用能力。
图 8 学科竞赛赛题进《物流管理综合实习》课程
对于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赛道、流通业经营模拟赛道、贵州省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强化学生的数字思维,提升数据分析的应用能力。
图9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