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三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26 浏览次数:547
我们跟着时间的脉络,知道廉政思想经历了从尧舜禹时期的“九德”到西周时期的“六廉”,而今天我们来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看看又是谁的廉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儒、道、法、墨等各家争相登场:孔子、老子、管仲、墨子、孟子、荀子……
中国自古就讲“厚德载物”。三皇五帝以德治理天下,夏商因暴虐无道亡国,西周吸取夏商灭亡教训大兴德治。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管仲、儒家的孔子等都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先认识一下管仲的德治思想: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管仲
管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为齐国上卿,被誉为“法家先驱”、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执政四十年,施行因势制宜,选拔士子,赏勤罚惰等治国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礼义廉耻是中国的成语,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译文:“国家有四个维度。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倾斜;缺少了其中两个,国家就危险了;缺少了其中三个,国家就会颠覆;缺少了全部这四个,国家就会灭亡。有哪四个维度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前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有耻,就不会跟从坏人做坏事。所以,不超越应守的规范,君主的地位就会安定;不妄自前进,人们就不会用计谋进行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跟从坏人做坏事,邪僻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一再引用这句经典,来说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性。他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2014年5月4日)的讲话中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总结说这是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同年(2014年11月3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人民日报》撰文(原题为“做人不可忘‘八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也称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八德 八端”
“八端”也叫“八德”,是指做人必须具备的八个道德方面,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乃做儿女的根基;“悌”乃姊妹间的宗旨;“忠”是道德的核心;“义”是道德的灵魂;“信”为立身的关键;“礼”为文明的规范;“廉”为正气的源泉;“耻”是心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