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四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05 浏览次数:571
上回我们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王权的专制在摆脱了周天子的控制后日益加强,中央直接控制地方的郡县乡里制产生,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了强国的需要,为了管理多层次并且逐渐庞大的官僚队伍的需要,廉政建设的迫切性摆在了各国统治者的面前。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家、思想家们关于廉政问题的思考多姿多彩。
所以今天会带大家认识诞生于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为其本人赢得了与管仲齐名的美誉,并称“管晏”。
说到晏子,我们就不得不提《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可以说,《晏子春秋》全书就是一部“廉政宝典”。之所以下这样的断语,我们可以给出两方面的理由:第一,晏婴同孔子一样,认为国君的个人伦理修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看到,在这部书所记载的众多事件里,晏婴对国君的劝谏几乎都是围绕着国君的个人品行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来进行的。这样的行为也时常得到孔子的赞赏。第二,作为执政大臣,晏婴亦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在《晏子春秋》中有多处相关的记载。晏婴堪称中国历史上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楷模与典范,也难怪司马迁也赞叹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
一、“廉者,政之本也”
廉洁是政治的根本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译注》
二、“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
不因为追求私利而丧失廉洁的品格,这叫做不丧失品行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晏子春秋译注》
三、“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圣人即使卑微也不失掉道义,即使劳累也不失去廉洁的情操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子春秋译注》
四、“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进而做官不失廉正,退而为民不失德行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子春秋译注》
五、节选一则故事“上离德行 民轻赏罚”
故事是这样的……
景公酒醉,三天后才酒醒起床。
晏子见到他就问:“您醉酒了吗?”
景公说:“是的。”
晏子说:“古时候的人喝酒,只要能够疏通气脉、调和精神就可以了。所以男子不聚会饮酒以致妨碍事业,女子不聚会饮酒以致妨碍了女红。男女聚会饮酒时,轮番斟酒五次,超过五次者就会遭到谴责。国君以身作则,朝堂上就没有混乱的政事,宫内就不会有混乱的行为。现在您喝一天酒而睡了三天,朝堂上政事混乱,左右的人在宫内作乱。用刑罚来防止自己干坏事的人,总是尽力做坏事;用奖赏和荣誉来规劝自己做好事的人,总是懒得去做好事。国君如果做了有悖于道德的事,他的百姓就会轻视赏罚,这就丧失了治国的根基。希望您能节制饮酒。”
评述:
晏子之廉,体现在犯颜直谏的诸多事例中,其中很多都是劝谏醉酒、穿衣等生活琐事的。晏子善于在这样的“小事”上做出大文章。“上离德行,民轻赏罚”的逻辑足以令齐景公恐惧。因为,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存在只与其个人相关的小事,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塑造他的公众形象。
新闻回顾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其中引用了“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它就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就是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