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五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18     浏览次数:908

 

    今天我们还是留在春秋时期,继续了解这一时期的廉政思想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史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

    老子的思想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价值观、政治观和知识观。尤其是他的政治观,为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不同于儒家治事法则的一套系统,其要义为“无为而治”。

   “好廉自克曰节”经济与消费上的节俭与人格修养方面的节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条法则。在思想界,道家把节俭作为理想人格的要素。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节选《道德经》部分:

    一、知足者富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述:这段话讲的是老子的修身标准。在他看来,虽然了解他人和战胜他人是重要的,但自知、自足更加重要。其中“知足者富”更是从保身利命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富有道家色彩的财富观。

                        ——出自《老子·第三十二章》

    二、无私故能成其私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评述:老子在此用天地孕育万物、不贪求一己之利从而长久存在作比喻,指出统治者要想受到别人的拥护和爱戴,就必须将私利放到一边,首先为民众着想。

                         ——出自《老子·第七章》

    三、为腹不为目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评述:此章重点批评那些只追求口腹感官之欲而自我癫狂的人。在老子看来,感官享受尽管会带来一时之快,但最终会伤害人的身心。

    四、圣人去奢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评述:想要获得天下而对它为所欲为,我认为这样是得不到天下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对它为所欲为。对它为所欲为的人会失败,把持它的人会失去天下。所以圣人会去除过度和奢华的行为。

                     ——出自《老子·第二十九章》

 

回顾:

习近平曾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引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从廉政的角度看,就算制度建构再好,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从自我出发严格约束行为、严格检视思想,总是会有不良风气钻空子,总会以侥幸之心挑战制度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行为上的“严、紧、硬”是向思想深处要觉悟。讲觉悟、有觉悟,才能辨是非、明公私、知取舍,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目前“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