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六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6     浏览次数:1473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生周游列国,宣讲其政治思想。其主要言行思想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第一部经典著作。

蔡元培先生说过:“孔子之言政治,亦以道德为根本。”从某种角度讲,儒家哲学思想可以被看做一套系统的政治道德论,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先秦思想中独树一帜。孔子便是这套政治道德论的创始者。这决定了他的廉政思想以崇高的道德标准为特征。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行的形成影响极大。总的说来,孔子的廉政思想有三个层次:一是“俭”,二是“正”,三是“德”。孔子的廉政思想不仅为儒家后学(自孟子、荀子以至后世儒家)确立了规范,也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正统定下了基调。

   第一层“俭”

原文“与其奢也,宁俭”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论语译注》第20页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省;丧事,与其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评述

我们需要注意,孔子在遇到关于“礼之本”的提问时,首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哉问!”可见澄清“礼”的本质在他看来是多么重要。当时的社会流行着一种观点,即认为“礼”从制度到具体操作层面都是烦琐的,因而处于俭省的对立面;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听到林放问起“礼”的本质来时就表现得相当激动——在他看来,纠正流俗的观点是一件极其紧迫的事情。孔子认为,奢侈和俭省都是礼的表象;礼的本质是心诚意诚。但相比而言,奢侈比俭省更远离诚心诚意,因而自然是远离“礼”的要求的。

原文“奢则不孙”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81页

译文

孔子说:“奢侈则显得不谦虚,节俭则显得寒酸。与其不谦虚,还不如寒酸。”

评述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具体到节俭方面,孔子也并不是一味地强调俭省。在奢侈和节俭两个极端项之间,能够取其中间项自然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宁可选择节俭一方。因为,相对于寒酸来说,不谦逊的行为是更加严重的,是伤害道德修养的行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善于在道德要求上设立等级,而不强求对所有人采取同一标准进行考察。

第二层“正”

原文“政者,正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论语译注》第139页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如果您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评述

这是从统治者和官员的政治生活的角度讲的,要求为官正直,不徇私枉法,做好表率。当政府工作人员带头以较高的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的时候,全社会才较容易形成一股正直的风气。

原文“身正则不令而从”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论语译注》第148页

译文

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自身是正直的,即使不命令属下,其政令也行得通;如果他自身不正直,即便发布命令,属下也不会听从。”

评述

“正”的概念在孔子这里带有时代的烙印,因而在解释时不单纯局限在“正直”之“正”,而首先是“正名”之“正”。春秋时期,东周列国的政治局面相当复杂,具体表现在:周天子大权旁落,各国诸侯、卿大夫、陪臣等统治阶层都在为一己之利相互侵轧和斗争。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孔子意识到需要重建政治秩序,将国家的政治生活引入健康有序的轨道,于是,他选择“正名”作为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的第一步。所谓“正名,就是按照“礼崩乐坏”之前的“周礼”来重新强调和限定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的身份、权利和义务。以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正名”一举使得管理层内部权责明确,纪律严明,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事务中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消耗,并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层“德”

 原文“贤哉回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评述

孔子的这段话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从容面对了,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的人,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原文“欲则不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论语译注》第44页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遇到过刚正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他欲望太盛,怎么称得上刚正呢?”

评述

“欲则不刚”同后世的“无欲则刚”同义,可见孔子在那个年代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刚”在孔子的那个年代也被通俗地理解为“刚毅”“刚直”“刚正”等。孔子却提醒道:当一个人欲望太盛的时候,其行为的道德性则往往大打折扣,从而变得畏首畏尾,而无法贯彻纯粹道德的初衷了。孔子这样的见地的确是相当有智慧和远见的。

原文“君子之德风”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比偃。”

   ——《论语·颜渊》,《论语译注》第140页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如果杀掉那些无道之人,以此亲近有道者,怎么样?”

孔子回答道:“您治理国家哪里用得到杀戮?如果您向善,那么民众就会变得善良。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草必定顺风而倒。”

评述

孔子在此仍强调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力量对国家的影响力。这段话侧重表现此影响力的作用方式,那就是“风”。它虽然并不像强制性的命令那样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更容易深入人心,有可能形成民众自身的行为规范。“德治”的教化作用便在于此。因此尽管儒家在政治制度方面比起法家来有着明显的弱势,但在教化方面的见解则是相当高明的。社会的“风”气乃是由个人的作“风”组成的:如果贪腐之风盛行,社会风气必将混乱。

新闻回顾: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强调: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