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九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30 浏览次数:1996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效仿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宣扬自己的治世之道,但同样没有被接纳。他同孔子一样,最后的结局是带领弟子著书立说。代表作为《孟子》。此书在体例上与孔子的《论语》相似,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论、观念和政治行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自唐、宋之后,孟子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儒家的一代宗师,尊称为“亚圣”,位置仅列孔子之后,与孔子并称“孔孟”。与《论话》相比,孟子的文章气势宏伟,擅长辞辩,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其主要学说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由此阐发出“仁政”、“王道”、“爱民”等主张,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场光大,其中以爱民思想最为突出。孟子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辨”上。
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您从那么远的地方赶过来,将会对我国有利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说仁义就够啦!大王说‘我用什么来让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我用什么来让我的家族获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我用什么来让我自身获利’,这样上下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上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上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百辆,这不能算不多呀。如果将利放在义之前,那么大夫要是不把国君的财产和权力夺到手是不会满足的。讲仁的人是不会遗弃他的父母的,讲义的人是不会把自己君主的利益放在后面考虑的。”
【评述】
这段话出自《孟子》一书的第一段对话。梁惠王的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之所以急切而直接,是因为当时他的国家国力下降,亟需找到振兴之道,以应对战国列强争霸的局面。而孟子则抓住梁惠王的这个“利”字做文章,认为国之不兴恰恰在于大国纷争,求强心切; 要想让国家强盛,必须避开这条争利之路,而回到“仁义”上来。全书开篇即宣扬“仁”“义”,孟子将其政治思想的根基表露无遗。在纷纷追求富国强兵的战国时代,孟子的这段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司马迁曾对孟子的这种思想大加赞赏:“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的确是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恐惧,一旦安静下来,天下便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您没有学过礼吗? 男
子行加冠礼时,父亲来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来教育她,送她
到门口,告诫她说:‘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和谨慎,不要违背
丈夫的意思。’以顺从为原则,是妇人之道。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宽阔的大道上,能得志
就和民众一路同行,不得志就独善其身,富贵不能诱惑他,贫贱不
能让他改变志向,武力不能让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评述】
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和政客,在政治上十分得志,影响力很大。最春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得势者——哪怕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势——就是“大丈夫”(男性的楷模)。孟子不以为然,而对“大丈夫”重新进行定义。其新定义的核心集中在两点: 理想和气节。“大丈夫”之“大”,不是地位、权势之“大”,而是理想、气节之“大”。在他看来,大丈夫一定是理想主义者(有志者),有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高远目标;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任何外界环境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三、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原文】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候,不以泰乎?”
孟子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
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译文】
彭更问:“后面跟着几十辆车,随从的人有几百个,无论到哪
个诸侯国都受到供养,您不觉得这样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不合乎道义,即使一碗饭都不应接受别人的馈赠;合乎道义,就像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那样的大事都不算过分。您觉得(舜做得) 过分吗?”
【评述】
这一段仍讲士人的气节同现实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认为,士人应当注重自己内心的道义准则,在此准则之内便是正当的;因此,重要的不是最终得到了怎样的地位和利益,而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得到它们。孟子对彭更的提问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面是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并将回答的权利移交给提问者本人,这体现出孟子相当高超的论辩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