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一期(廉政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2-15     浏览次数:789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一期(思想篇)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约公元前264 年,他应秦昭王之聘西入秦。后返回赵国,发表了一些用兵言论。继赴楚国,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失官后从事教学和著述,终老于楚国。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可见他思想中有启发先秦法家思想的内容。因此,虽然同属儒家,荀子思想同子思和孟子的“思孟学派”有很大的差别。他所宣扬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而其对孔子的仁义理论的改造,使其政治思想更加崇礼重法,与孟子的“王道”、“仁政“也背道而驰。由于其学生的实际政治影响力,他的思想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朝时期得以付诸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一、上好富,则民死利

【原文】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用财,贫安者有所审其手。

文王诛四,式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积财而益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义,则民暗饰矣; 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日:“欲富于? 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汤早而梅日:“政不节与? 使民疾与? 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宫室荣与? 妇谒盛与? 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芭苴行与? 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责诸侯而已; 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译文】

义和利是人们拥有的两样东西即便是尧和舜也不能让百姓不想追求私利,但是能够让他们对私利的追求被他们对道义的真好所克制。即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让百姓不喜好道义,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喜好被对私利的追求所压制。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世,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乱世。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 君主看重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财物的多少,诸侯不谈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得到或失去,士人不去买卖货物,君主不养牛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做货币生意,大夫不拥有农场,士以上的官吏都羞于追求私利,不和百姓争夺产业,喜欢施舍而耻于囤积收藏。这样,百姓不缺少钱财,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大业,到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就没有其罪当斩的人了。

积聚钱财并耻于没有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杀害无法供养他们的人,这是邪恶行为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根源。

如果君主爱好道义,那么百姓就会暗自加强修养; 如果君主爱好富有,那么百姓就敢于为利而死。这两点,是治和乱网种状况交叉的关键地带。有俗语说:“想富吗? 忍着耻辱,道德败坏吧,与故人断交吧,违背道义吧。”如果君主爱好富有,那么百姓的行为就会这样,那国家怎么会不乱呢?

商汤因为大早面向神祷告说:“是我的统治行为不恰当吗?是因为我的役使民众太多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下雨!因为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因为妻妄嫔妃进谗言太多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下雨!是因为贿赂盛行吗?是因为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下雨!”

上天生育百姓,并不是为了君主; 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百姓。所以,古时候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使得诸侯显贵的: 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使得大夫尊贵的。

【评述】

本段选文主要集中在义、利关系上,共分为两个层次: 从君主对百姓进行教化的角度看来,君主自身对道义的重视直接影响到本国的社会风气和百姓的追求,因此,君主必须首先端正自身的品行,检点自身的行为; 从而引出第二个层次“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二、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原文】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 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译文】

观察一个国家强弱贫富的征兆是: 君主不崇尚礼义,兵力就衰弱; 君主不爱护百姓,兵力就衰弱; 已经许诺了的都不兑现,兵力就衰弱; 奖赏不丰厚,兵力就衰弱; 将帅没有能力,兵力就衰弱。君主好大喜功,国家就贫穷; 君主喜欢财物和利益,国家就贫穷; 官吏众多,国家就贫穷; 工匠和商人多了,国家就贫穷; 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国家就贫穷。百姓贫穷了,君主就贫穷; 百姓富裕了,君主就富裕。

【评述】

荀子善于使用源(文本常作“原”)和流的关系作比喻。在这段选文里,他把百姓的日常生产比做国家富足之源,把国家库存的粮食比做国家富足之流。君主若想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首先就不能过多地注重自身的生活享受,进而过分地抢夺民众的劳动果实,而要让民众的生产能力保持在旺盛的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才能够供给国家持久的消耗。换句话说,民众之财是君主府库的来源。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经济供给逻辑。荀子从经济学的角度,将这种经济源流模式阐释得十分清楚。

        整理来源:《中国廉政史鉴》思想理论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