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二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08     浏览次数:747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二期(思想篇)

先秦的廉政思想我们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了解秦代的廉政思想。秦代(前221一前207) 在中国历史上位置十分特殊。这不仅因为它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更因为它是一个只有十五年寿命的短命王朝。秦国于战国七雄中逐渐崛起,一举成为拥有广表国土和强盛实力的真正的大国,然而却匆匆二世而亡,这其中的成败转换,的确具有极其强烈的历史感和戏剧性,令后世不少文人墨客深深感慨,更为政治思想研究者们留下了诸多深刻的启发。我们讨论廉政思想,自然也需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但具体而言,这个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换言之,就廉政角度而言,秦的兴起与覆亡,所反映出来的到底是哪种类型的经验教训,或者说到底落脚在哪个领域? 我们在本部分将致力于尝试给出单一角度的解答,其关键词便是: 法家。在先秦时期,尽管参与争鸣发声的思想流派不止百家,但是能够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发挥实际作用、尤其能够影响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学派,则唯有儒家和法家较为突出。具体到统治者廉洁奉公的领域而言,儒家重德行修养,提倡君主的楷模式教化; 法家重制度约束,依赖严刑峻法的恐吓性力量。至于这两种思想倾向何者尤佳,历史已经以试错的方式给出了某种回答: 秦代之后的汉代立儒学为正统。不过,透过历史的表象,我们还应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秦代立国靠的正是各位法家思想家的辅佐; 其二,法家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并未一劳永逸地退出舞台,而是隐藏在以儒学为主的国家意识形态背后,暗中规范着国家政治行为。基于上述推证,我们特意打破人物生卒年的界限,特别地将吕不韦和韩非一并放入本部分,以便较为完整地体现出法家是如何推动了秦国的兴盛,又是如何断送了秦朝的基业。

吕不韦(?一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人,先秦时期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利用自己早先积攀起来的财富,帮助庄襄王继承了秦国王位,使自己被任命为承相。庄襄王卒后,辅佐太子赢政,被尊为相国,号称“神父”,权倾一时。因其执政有方,为秦国兼并了众多土地,对后来的统一六国贡献很大。后因为嫪毒(Lao i) 叛乱受到牵连,被免除职务,迁居蜀地,最后在秦王政的逼迫下饮鸩自杀。相传他门下曾有食客三千,这些人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被吕不韦组织起来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汇集了先秦时期各家的学说,因此被称做“杂家”。不过,尽管此书采纳了众多学派的思想,但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总的说来,《吕氏春秋》以道家学说为立足点,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各家学说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论说风格。

一、凡举事,必先审民心

【原文】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日:“先君有遗令日:‘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日:“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日以告鹗子。鹗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译文】

齐庄子请求攻打越国,向和子讨教。和子说:“先君有遗言说:‘不可攻打越国,越国是只猛虎。'”庄子说:“虽然是只猛虎,但是今天已经死了。”和子把这句话告诉了鸮子,鸮子说:“虽然已经死了,但人们还认为它活着。”所以,凡是想要做成事,一定要先观察民心,然后再去做。

【评述】

本篇继承了我国古代政治家重视人民力量的思想,反映出在当时诸侯争霸局面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种普遍的观念。顺应民心虽然在这里被看做一种政治策略,但其客观效果是有利于人民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统治者是从人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权阶级,所享受的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而具有相对高级的政治权利。这种局面造成了官与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统治阶级,只有认清自己的力量源自人民群众这个事实,才可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二、以不受为宝

【原文】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日:“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转泰回以示儿子,儿子必取特黍矣; 以和氏之壁与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其知弥租,其所取弥粗。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在耕地的时候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一个农民的宝物,希望相国您收下。”子罕说:“你把玉当做宝物,我把不接受当做宝物。”所以,宋国的年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而是他所宝贵的东西与别人不同啊!”

【评述】

子罕的故事在《韩非子》里也有记载:“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日:‘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日:‘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日:“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韩非子·喻老》)。对于廉洁的品质,有人将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相比纯粹的道德约束,有人则将它看做一种智慧。本篇就属于后者。相比纯粹的道德约束,作为智慧的廉洁品质更容易得到赞赏,因此也在人格塑造方面更有吸引力。这或许就是子罕不受玉的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