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三期(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08 浏览次数:634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师从荀子,与后来的秦相李斯是同学。他多次上书韩王,建议韩国变法图强,但不被重用,只好埋头著书立说。后来被秦王赢政邀至秦国,但他没有能够施展其治国之道,却遭到李斯、姚贾的陷害,最终冤死狱中。
他从荀子那里学到了实用的政治思想,比较各国交法的得失,对已有的法家思想加以吸收和改造,提出了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最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他的治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所谓廉者,轻恬资财也
【原文】
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壮丽也。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 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 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 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送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所谓方,指的是表里一致、言行相称。所谓廉,指的是舍生忘死、不看重钱财。所谓正直,指的是在道义上坚守公正、心不偏私。所谓光耀,指的是地位高贵、衣着华丽。现在那些得道之人,即使内心和外表都诚信顺从,也并不诽谤中伤困苦堕落的人;即便能为节操而死、轻视财货,也并不会侮辱软弱的人和耻笑贪贿的人; 即使品行端正、不结党营私,也并不嫌弃奸邪的人、惩罚自私的人;即使地位尊贵衣着华美,也并不藐视卑贱的人和欺辱贫穷的人。如果迷路的人肯听从认路的人、请教他们,就不会迷路了。现在,所以一般人希望成功却反而失败,是由于不懂得道理而又不肯去向知道的人请教,不肯听从能干的人的意见。一般人不肯请教知道的人和听从能干的人,而圣人却要责备他们的失败,这就会招致不满了。一般人众多而圣人少,圣人不能压过一般人,这是必然的道理。如果一举一动都与天下的人作对,那不是保全自身获得长寿的办法,因此,圣人引导众人依法行事。所以(老子)说:“圣人要方正而不割伤人,有棱角而不刺伤人,正直但不放纵,有光彩但不耀眼。”
【评述】
《喻老》和《解老》两篇是韩非子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见的注释《老子》的文献。在此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韩非子对老子的“廉而不刿"一说的解释。由于他站在法家的立场上使用老子的文本,因此将“廉”的道德意义放到了其法术意义之后,可见,韩非子对老于学说的改造牢牢地立足于其本人的思想。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圣人之所以“廉而不刿”,是因为普通人虽然力量较弱,但其合力是可观的,因此圣人要运用法令来限制和引导民众的力量,而不是借用自己的能力去欺压他们。
二、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
【原文】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 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译文】
人如果有了欲望,算计就会混乱,进而欲望会更强,导致邪念炽烈,之后,做事就会失去定则,从而引发灾难。由此看来,灾难产生于邪念,邪念产生于欲望。能够引起欲望的那类东西,进可以让好人做坏事,退可以使善良的人遭到祸患。这些坏事,向上会侵害君主并削弱他的力量,向下会损害百姓,这两者都是大罪。所以(老子)说:“没有比可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祸患了。”因此,圣人不受五光十色的引诱,不沉溺于音乐;明智的君主轻贱奇珍异宝,抛弃过于华丽的东西。
人没有羽毛,如果不穿衣服就会受冻。人的身体不属天地,把肠胃作为根本,如果不吃饭就不能活下去。因此,人不能免除贪心。但如果贪心不免除,就是他自身的忧惠。所以,圣人穿衣如果足以御寒,吃饭如果足以充讥,就不再忧愁了。普通人却不是这样的,大到尊为诸侯,小到拥有千金资财,他们贪得的忧虑也不能去除。轻罪可以敖免,死罪有时也可以存活,而现今的一些不知满足的人的忧虑却一生都不能解脱,所以(老子) 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
【评述】
韩非在这里对老子的思想作出深刻的解读。从“欲”到“祸”,有时候只有短短几步的距离。朝非不否认人的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也不否认人的贪欲之心是生而有之的。他所强调的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人的理智往往无法将行为控制在应有的范围之内,而这之后,灾祸便会接踵而至。
三、俭用其财则家富
【原文】
周公日:“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奢常费,而现于人乎! 放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驰张,国家必有文式,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译文】
周公说:“如果冬天的冰封冷冻不坚围,那么春夏时草术的生长就不会茂盛。”天地尚且不能经常浪费和消耗,更何况人呢?所以万物必定有兴盛和衰弱,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国家必定既有文官也有武将,对于官员做事必定有赏有罚。因此,如果聪明的人节俭,其家庭就富裕; 如果圣明的人珍惜他的精神,其精力就旺盛; 如果君主不轻易发动战争,他的百姓就会众多。百姓众多了,国土就宽广。因此(老子) 称道说:“因为节俭,所以能够宽广。”
【评述】
“俭故能广”取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钺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 韩非将这段文字中所蕴涵的目的论意味彰显出来,在他看来,“俭”是为了“广”: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既然一盛一衰不可避免,那么,持续性的俭省则能够推迟衰败的来临,因而应该把节俭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