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五期(廉政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4-03     浏览次数:514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十期(廉政思想篇)

                                                                                   概 述

自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 年称帝建立西汉,至公元220 年东汉政权被曹魏取代,汉朝共历时四百二十二年。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汉代的廉政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

公元前207 年,汉高祖刘邦率先攻人咸阳,他与秦民“约法三章”,大力安抚百姓,得到久遭暴秦苛政之苦的人们的支持,从而赢得了民心。西汉建立以后,刘邦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成为汉初的执政方针,西汉此后的几位皇帝大都以黄老之术治国。文帝刘恒与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曾多次下达劝农诏,鼓励生产,轻徭薄赋,遇有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就下诏减免租税。文帝明确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重农而抑商。此二帝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建立了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同样多次下达诏令,减省徭赋,与民休息。明帝与章帝时期被称为“明章盛世”,他们同样多次颁行减轻徭役赋税的政策,体现了他们的重农思想。

汉初思想家陆贾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提出“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西汉大儒重仲舒从约束官员的角度,提出“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倡导从政为官者不应从事经济性活动而与农人争业,这是为了“民可家足”,顾及百姓的利益。在桓宽著述的《盐铁论)一书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书中抨击了执政者以权谋私,“食湖池,管山海,刍荛者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的社会现象,提出享食国家利禄者,不应再行从事商业谋取私利。东汉思想家王符提出“君子任职则思利民

”,史学家荀悦提出“五政”,第一政即“兴农桑以养其生”,又提出“达惠于民”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重农观。

                                                                              二、仁义治国

秦代以法家治国,政治残苛,民不聊生,历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初,就积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宽惠爱民,任用儒生。汉武帝更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简而言之,儒家注重道德教化,提倡仁义治国。汉初思想家陆贾在其《新语》中有大量篇幅对此进行论述,他在该书开篇《道基》篇中将仁义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儒生贾谊提出人君应以礼义廉耻对待群臣,在《新书·俗激》篇中,面对世俗竞相侈靡,上下之间的差别已被打破的局面,他建议重新制定政策,严格上下差别,使人们各安其位。董仲舒提出君主要谨言慎行,其好恶喜怒应“当义乃出”,将仁义内化于心。桓宽的《盐铁论》明显倾向于儒家思想,尊崇仁爱之道,认同“恩及刑人,德润穷夫”的观点。扬雄所著《法言》,也深受儒家观念的影响,他提出“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 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主张以仁义礼让治国。桓谭在《新论》中提出“圣王治国,崇礼让,显仁义,以尊贤爱民为务”。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务节礼而厚下,复德而崇化”、“导文、武之法”的观点,体现的同样是儒家的治国观。

                                                                                三、人才选拔

选拔人才是国家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保障,因为利害攸关,最容易滋生腐败。汉代的人才选拔,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即地方官吏推荐和中央政府征召两种政策。由于或被虚名蒙蔽,或因高官荫庇,或以人情金钱请托,举非其人的现象常常出现。到了后汉更是出现了葛洪所说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因此,有关人才选拔方面的廉政思想,是汉代思想家论述最多的一个主题。

为了选拔贤才,汉景帝下诏降低做官的门槛,由訾算十万降至四万,此举是为了“亡令廉士久失职”。汉武帝下诏指出,“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的士人,即有才能无德行的人,亦可察举。即使到了汉桓帝时期,他亦曾下令严于选举,怎奈社会已近于崩溃而无力回天。

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兴建太学培养士人的建议,他同时提出“数考问以尽其材”,主张对士人进行多次考核以辨明其才能。他在同一策中指出,对于有荐举之责的官员,“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而对荐举上来的士人,要“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桓宽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批评了当时吏道杂而不选的现象,“富者以财贾官,勇者以死射功”,提出应该“选贤而器使之”。身为边缘士人的王符,对东汉选官之弊有深切的体会。他在《潜夫论》中有大量文字论述此点,提出“以选为本”、“选以法令为本”的观点,并提出“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据实而言”的主张。

                                                                                                                   四、考核官吏

如何使官吏人当其职,才尽其选,并且廉而不贪,这是历代统治者都要考量的事情。从制度层面讲,汉代承继了秦代的监察制度,尤其是设置了刺史,以“六条问事”制度监察二千石的郡守,有效地对郡守实了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思想领域,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只要君主端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臣民就会端正自己。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君主的表率作用。如陆贾提出“上明而下清,君圣而臣忠”;桓宽认为“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仲长统说:“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 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 此躬行之所征者也”。二是加强考功,对官员的政绩及能力进行考核。如董仲舒提出“擥名责实,不得虚言,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主张根据官员的实际政绩而不是虚空的声名评判官员的能力,并主张严刑重赏。董仲舒还提出要注重考察治理百姓的基层官员,“留心署置,以明消灭邪枉之迹”。王符对这个问题也多有论述,他提出“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略,即对于中央官员来说,使其“各居其职,以责其效”,对于地方官员而言,“各因其前,以谋其后; 辞言应对,各缘其文,以核其实”。王符还特别提出对国家最高官吏三公进行考核,“三公在三载之后,宜明考绩黜刺,简练其材”,对于尸位素餐的加以处罚。

此外,仲长统提出提高官员的俸禄,使他们能够满足生活之需,从而专心于政事。针对汉代外戚专权扰乱朝政的问题,他提出外戚不当授予官职参与政事的观点。

简而言之,儒家的德治观是汉代廉政思想的主流,汉代著名思想家,如陆贾、贾谊、董仲舒、王符、仲长统等,都是著名的儒生。他们主张以仁义治国,强调道德教化,在人才选拔上注重名实相符,推崇三代的考功制度。所有这些,都表明汉代廉政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