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二十二期(廉政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1-23 浏览次数:3102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二十二期(廉政思想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寒微,少以孝称。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从班彪,博览群书而不守章句。先后做过郡功曹(掌管人事及参与政务)、治中。后辞官归里,专心写作。著作除《论衡》以外,还有《养性书》十六篇、《讥俗书》十二篇、《政务书》等,均亡佚。
王充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在《论衡》中对当时流行的一些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富有创见的观点。其中亦有不少廉政思想值得我们注意。
一、国之存者,重视礼义
【原文】
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译文】
志趣高洁,行为彰明,不谋求爵位俸禄,离开卿相之位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身居官位,履行职务,即使没有建功立勋,这也是讲究礼义之人所做的。国家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礼义。人民如果不讲礼义,那么就会败坏国家,危害君主。而今儒生的操行,重视礼,爱好义,身为无礼之人的表率,激励着无义之人。人民行善,爱其君主,这是好的事情。闻听伯夷操行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会确立志向;闻听柳下惠操行的人,刻薄的人会变得敦厚,鄙狭的人会变得宽厚。这是自上而下的感化,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的。
【评述】
王充提出“民无礼义,倾国危主”,论述了礼义的重要意义,并以伯夷和柳下惠为例,分析了礼义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赏须功加,罚待罪施
【原文】
夫执不仕者,未必有正罪也,太公诛之。如出仕未有功,太公肯赏之乎?赏须功而加,罚待罪而施。使太公不赏出仕未有功之人,则其诛不仕未有罪之民,非也,而韩子是之,失误之言也。且不仕之民,性廉寡欲;好仕之民,性贪多利。利欲不存于心,则视爵禄犹粪土矣。廉则约省无极,贪则奢泰不止。奢泰不止,则其所欲,不避其主。案古篡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贪,故能立功;憍,故能轻生。积功以取大赏,奢泰以贪主位。太公遗此法而去,故齐有陈氏劫弑之患”。太公之术,致劫弑之法也。韩子善之,是韩子之术亦危亡也。
【译文】
坚持不做官的人,不一定有合适的罪名,姜太公却杀了他。如果做了官却没有功绩,姜太公肯奖赏他吗?一定要有功绩才能给予奖赏,也一定要有罪恶才能加以惩罚。如果姜太公不奖赏出来做官而没有功绩的人,那么他杀了不做官而没有罪恶的人,就是错的;韩非赞同他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不求做官的人,性情清廉,没有欲求;喜欢做官的人,性情贪婪,重视利禄。如果心中没有利欲,那么就会视爵禄如粪土。清廉就会尽量节省,贪婪就会奢侈无厌。奢侈无厌,那么他想要得到的就会全力追求,连君主的位子都觊觎。考察以往那些谋篡叛乱的大臣,很少有清白廉洁的人。贪婪,反而能够立功;骄横,反而可以轻生。累积功劳以获取大的奖赏,奢侈无度而贪求君主之位。姜太公留下了这种方法离开了人世,所以齐国有陈恒劫持并杀害君主的灾祸。姜太公的这个主张,导致了劫持杀害君主的做法。韩非赞同他的主张,那么韩非的政治主张也会导致国家危险和灭亡。
【评述】
在《非韩篇》中,王充以雄辩家的口吻,批评了姜尚诛杀不仕之人的做法。他提出“赏须功而加,罚待罪而施”,这种观点是符合正道常情的。他进一步提出“案古篡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指出喜欢做官的人往往贪求无厌,并以陈恒杀害齐简公的史实,说明了姜尚政治主张的错误之处,进一步指出了认同姜尚做法的韩非子的错误,从而批判了法家思想的偏弊。
三、贤佞同材,操行本殊
【原文】
或问曰:“贤者行道,得尊官厚禄;人何必为佞,以取富贵?”曰: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贵,必以佞取爵禄者,不能禁欲也。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然而必盗窃,情欲不能禁者也。以礼进退也,人莫不贵,然而违礼者众,尊义者希,心情贪欲,志虑乱溺也。夫佞与贤者同材,佞以情自败;偷盗与田商同知,偷盗以欲自劾也。
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耐以礼防情,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逾礼犯义,故得苟佞,苟佞则有罪。夫贤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译文】
有人问:“贤能的人奉行先王之道,就能得到高官厚禄,人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谄媚奉迎,来取得富贵呢?”回答是:谄媚奉迎的人知道奉行先王之道可以得到富贵,却一定要以谄媚奉迎来取得爵位俸禄,是因为不能克制心中的贪欲。人们知道辛勤耕作可以收获粮食,努力经商可以赚取财富,却一定要去盗窃,是因为不能克制私欲。以礼决定做官还是归隐,这样的人无不被人尊重,然而违背礼的人倒有很多,而尊奉道义的人却是很少,这是由于性情贪婪、心志错乱而执迷不悟的缘故。谄媚奉迎的人与贤能的人才智相当,而谄媚奉迎的人由于私心而自取败亡;偷盗的人与种田的、经商的人才智相当,而偷盗的人由于贪心而自投罗网。
有人问道:“既然谄媚奉承的人与贤能的人才能相当,而才能和操行应该是相应的,那么为什么谄媚奉迎的人却独因有私心而自取败亡呢?”回答是:富贵是人共同的欲求,即使有君子的操行,还是会有难消的欲念。君子能用礼来克制私心,用道义来截断私欲,因此能够遵循先王之道,遵循了先王之道就不会发生灾祸。而小人则放纵贪利的欲望,违背礼义,使用不正当的谄媚奉迎,如此就会招致灾祸。由此可知,贤能的人是君子,谄媚奉迎的人是小人。君子与小人的操行本来就不同,其取舍的标准也不一样。
【评述】
王充在此指出,佞人与贤人在才能上没有差别,也都存有私欲。其区别在于:贤人能够以礼义节制自己的私欲,行事遵循先王之道,因此不会招致祸患;而佞人却放纵自己的欲望,违背礼义,因此会自取灭亡。王充的结论回到了天命论的观点上,认为贤人与佞人,前者为君子,后者为小人,其操行本就不同,因此其行为也会大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