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二十四期(廉政思想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01 浏览次数:1324
史海钩沉——中国廉政文化第二十四期(廉政思想篇)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在位二十三年,其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原文】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译文】
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要让百姓存活;假如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就好比割掉大腿上的肉来填充肚子,尽管肚子吃饱了,人却死了。如果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从来不会有身子端正而影子歪斜,上层治理良好而下层动乱的。我经常想,能伤害自己身体的并非身体外面的东西,而都是由于内心贪婪成性、过度放纵自身的欲望才酿成祸患。如果一味追求口腹之欲,沉溺于声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这样做不仅妨碍政事,而且又侵扰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百姓就会因此而人心涣散,怨言四起,叛乱的事情也会发生。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享乐了。
【评述】
这是唐太宗和魏徵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唐太宗的国家治理观。唐太宗显然接受了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提出治理国家要以百姓生存为先。对于君主自身行为而言,他信奉孔子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观念,认为君主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为民表率,如此才能做到万众归心,国家安定。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不仅认识到了这点,更是身体力行,成为后世君主的典范。
二、贪人不解爱财
【原文】
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译文】
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是不懂得爱惜财物的。比如说当今五品以上的内外朝官,俸禄优厚,一年之内所得到的,数量自然也很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只有数万而已,一旦罪行败露,俸禄、品秩就被剥夺,这难道是懂得爱惜财物吗?这是谋取小利而损失大利呀!从前公仪休喜欢吃鱼,可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所以他就能长久地吃上鱼。而且作为君主如果很贪婪,他的国家一定会丧失;作为臣子的很贪婪,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诗经》上说:“大风因隧道而生成,贪婪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话。古代秦惠王准备征伐蜀国,但不知道进入蜀国的道路,就雕刻了五只石牛,把金子放在牛的屁股后面。蜀国人见了之后,认为这些石牛可以屙出金子。蜀国君王就派出五名大力士凿开一条通道,把石牛拖回蜀国。道路凿开之后,秦国的军队跟在后面进攻,于是蜀国就灭亡了。汉朝大司农田延年收受贿赂三千万银子,事情败露后自刎身亡。像这样的人,数也数不清!我今天把那蜀国国王作为警戒,你们也应该把田延年当做前车之鉴。
【评述】
这是唐太宗对廉洁的进一步阐释。对于贪图贿赂的官吏,唐太宗认为他们是不懂爱惜财物的,并结合《诗经》上的话和前代的史实为例作了论述,以此规劝官吏要廉洁守法。唐时官吏的俸禄颇丰,但如果受贿一旦被发现,俸禄就会被剥夺,并且受到严惩。可见唐时已有高薪养廉的雏形。唐太宗不仅从制度上防止官吏腐败,而且还从言论上对官吏进行思想教育。
三、大丈夫不宜苟贪财物
【译文】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译文】
我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工作,不仅仅是忧虑、怜惜百姓,也是想让你们能够长久地保持富贵。天并不是不高,地也不是不厚,然而我仍然常常兢兢业业地工作,对天地十分敬畏。你们如果能够小心地奉公守法,就像我敬畏天地一样,不但能够使百姓安宁,就是你们自身也会常常得到欢乐。古人曾说:“贤明的人如果钱财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多了,就会造成他们的过错。”这话非常值得我们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赃,不但是触犯国法,损害百姓的利益,纵然事情还没有败露,事情无人知晓,自己的心里还不是经常怀有恐惧?如果心里的恐惧多了,也会因此而死。大丈夫怎么能够苟且贪图财物,以致危害到身家性命,使得子孙后代常常感到羞愧耻辱呢?你们应当好好地想想这个道理。
【评述】
这是唐太宗对官吏的告诫。他详细论述了如果官吏腐败可能产生的后果。唐太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从自身谈起,说明了自己兢兢业业勤劳的原因,是为了使众爱卿长久保持富贵。为此,他认为,为官者应爱惜百姓,这样臣下和君王才能长久保持富贵。官吏如果受贿,一旦被发现,就会身败名裂,且为子孙抹黑;即使没有被发现,也会忐忑不安,甚至忧惧而死。唐太宗在此以身作则,从内在道德层面强调官员要廉政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