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成功开展2023级旅游地管理综合实训——黔东南肇兴侗寨实训小组
发布日期:2025-07-09
为深化产教学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2025年7月4日至8日,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组织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95名学生及9名带队教师,赴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天的“旅游地管理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以“沉浸体验·深度调研·知行合一”为宗旨,围绕“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文旅深度融合”等主题,以理论宣讲、实地探访和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旨在挖掘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机制。
实训团队师生合影
理论宣讲:民族团结、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7月6日,实训团队在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开展了一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贴近青少年视角的表达方式,将党的民族政策与侗寨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实践队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肇兴侗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对民族团结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信团鼓楼下开展宣讲
深度访谈:多维视角探寻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
7月4日-8日,在深度访谈环节中,实训师生团队分成6组,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文化传承与数字化营销”六个方面深入调研景区管委会、肇兴文旅集团、村委会、村民、非遗传承人、游客、经营业主及其服务人员等,一是了解肇兴侗寨引入旅游产业并与之融合后,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情况。二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制度环境,如今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在为期五天的深度调研中,各小组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访谈等方式,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其中,“产业兴旺”组在走访肇兴文旅集团和村委会时发现,当地创新性地开发了“村歌”比赛文化、“村集体食堂”特色餐饮、“篝火晚会”等民俗体验等集体经济业态。这些项目不仅有效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引擎。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在肇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非遗传承人陆大娘与实训组详细分享了她的传承实践:从传统侗绣纹样的现代化演绎,到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系列;从建立带动周边妇女就业,到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这些创新举措既保证了技艺活态传承,又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路径。
学生在鼓楼下访谈管委会、村委会
“生态宜居”组重点关注乡村环境治理,发现当地通过实施“人畜分离”改造和每月“仁、义、礼、智、信”五个卫生评比团的激励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有奖”的卫生管理模式,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乡风文明”组深入村民日常生活,观察到侗寨传统的“款约”制度仍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文明用语、鼓楼周边的车辆管理,还是酒席上的用餐规范,村民们都自觉遵守侗寨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展现出良好的自治传统和文明风尚。“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传播”组通过参与“侗寨村歌”直播、走访鼓楼和村歌比赛现场,调研了侗语的使用特点及侗歌的传承创新。成员们不仅观摩了侗族歌舞表演,还沉浸式体验了“村歌”比赛,深刻感受到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当代转化。“治理有效”组在访谈陆支书时,恰逢村委会组织救灾募捐活动。由于榕江县、从江县遭遇特大暴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肇兴侗寨村委会迅速响应,不仅发出募捐倡议,更以身作则,带头捐款2万元,党员干部和村民纷纷踊跃响应。这种“干部带头、群众跟进”的治理模式,既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也彰显了侗寨“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使村委会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
教师带领学生访谈村民
学生访谈村民
学生访谈游客
教师每天与学生复盘访谈
实训团队观看侗族“侗歌”比赛
此次黔东南肇兴侗寨综合实训活动,是旅游管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探索。通过为期五天的深度调研,实训团队不仅系统掌握了侗寨文旅融合发展现状,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理解。师生们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宣讲等调研方式,为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具有实操价值的建议方案,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了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展望未来,肇兴侗寨将持续深化“有形、有感、有效”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等创新举措,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旅游管理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优化实训课程、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既懂专业理论又具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文旅人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图文来源:旅游管理学院综合实训肇兴组
一审:谭怡
二审:罗意
三审:唐娅